□史旭峰梁海明
人才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最紧缺的资源。海南除了继续大力培养本地人才之外,还可考虑参考我国香港、新加坡和迪拜等国际自贸港吸引国际人才的模式,从全世界招募能够促进自贸港建设的金融、科技、医疗健康、旅游服务、新基建等领域优秀人才。
首先,在高薪、优惠政策之外,更加注重培育吸引人才的软环境。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,以及国内一线城市,有一类高端人才,他们或是早年创业赚了一大笔钱之后,过着半退休状态的生活,或是从一些国际跨国企业退下来的高级经理人。这些人很多年纪不算太大,手中也不那么差钱,又有丰富的企业经营、管理经验,又或者拥有非常丰富的专业技术底子。这些人才,或是民间高手,能否来海南,更多考虑的是政府和企业能不能提供足够大的舞台,能不能提供足够好的软环境,能不能给人才足够多的尊重和信任。
另外,无论是国内外的高端科创人才,还是天使和风投基金人员,都是各地亟需争取的人才,要吸引他们前来,凭借的不仅是海南优厚的政策或待遇,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更多发展空间和商业机遇。对于国内外的天使和风投基金人员而言,哪里有生意,哪里能赚钱,就去哪里。对于高等科创人才而言,哪里有天使和风投基金人员聚集,他们就跟随去哪里发展。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,再加上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宽松的工作环境,就会如磁石般吸引高端人才前来。因此,吸引人才要有新思维,需要以广阔的发展空间、以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来吸引人才。
其次,吸引人才既要注重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,同时也不能忽略本身已经具备一定业务能力和经验的“中熟人才”。这些“中熟人才”,价值不仅仅在于他们的技术能力,而是他们那颗渴望上进、渴望做出成绩的心。他们同时保持着“中熟人才”的弹性适应力,是海南自贸港建设所急需的。我们要利用好“中熟人才”的弹性和适应力,利用他们的优势以融合新旧人才,进而建设起最有效率和行动力的团队。因此,启用“中熟人才”,逐渐成为各地壮大人才队伍的一大方向。
再次,更加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。相比于国际人才,本地人才更受一些中小企业的青睐。他们生于斯、长于斯,更加了解本地情况,也更具稳定性,沟通起来更方便。就我省来说,中小企业基数众多、数量庞大,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,对本地人才有着广阔的需求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人才引进固然重要,本地人才培养同样不可或缺。
而且,世界的变化非常快,大部分人其实并不容易真正做到“与时俱进”,人的潜能更是难以被重塑。优秀的外来人才,也有相当大的比例会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的情况。本土人才,尤其是年轻人才不但薪酬较低,可塑性也更高,他们的进步会比外来人才、有经验的人才更大、更快。
海南自贸港建设吸引更多人才,以及留住人才,可考虑采取以下几个策略。
其一,在人才工作、居住的区域范围内,尽量建立一个符合国际水准的工作、居住、环境和文化,避免出现全球化和本土化冲突的情况。在这方面,迪拜自贸港可作为海南的榜样。当时迪拜从新加坡,以及香港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大量招收人才,并建立一个适宜上述三地人才工作、居住的环境和文化,让外地人才可以安居乐业。毕竟,只有建立符合国际人才生存和发展的工作环境和文化,推动他们为共同的理想热情地付出,才能形成一个以强大文化为支撑的、良性的、不断循环的生态系统。
其二,进一步提升海南自贸港的国际形象。一个城市的美好形象,对国际人才来说,是很有吸引力的。海南自贸港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提高传播技巧,维护、提升当地城市形象。在传播中也要避免传统“讲道理”的生硬方法,灵活调动各种媒介手段,让城市形象与民众和谐、幸福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,这样也更符合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际高端人才的价值观。
其三,在吸引国内外人才的同时,要充分调研和听取海南本地人才的意见建议。官方需加强对海南本地民众、本地人才的有关吸引国内外人才的政策解读与政策宣传,确保民众正确理解政策,减少对政策的误读。
在人才普遍成为稀缺资源的今天,海南要通过大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来推进自贸港建设,需革新思维,在吸引人才、培育人才方面下功夫。尤其是在当今国际竞争的大格局中,人才的地位极其关键与微妙。如果一个地区只拥有资源或资金,而没有人才支撑便很难产生竞争力。与此相反的是,即便资源缺乏的地区,只要拥有人才,也可吸引资源和资金流入,进而与其他资源丰富的地区竞争。这样的例子在当今世界比比皆是,非常值得全力推进自贸港建设的海南借鉴。
(作者分别为海南大学“一带一路”研究院副研究员、海南大学“一带一路”研究院院长)
相关稿件
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“海南省人民政府”门户网站
是否继续?